iT邦幫忙

2023 iThome 鐵人賽

DAY 22
0
Cloud Native

時光之鏡:透視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 Observability系列 第 22

OpenTelemetry Collector — 依賴反轉,解耦應用程式與儲存後端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OpenTelemetry Collector
圖片來源:OpenTelemetry

資訊處理流程 生成 收集 儲存 使用
OpenTelemetry Collector

OpenTelemetry Collector 是一個不受特定廠商限制的 Agent,用於收集與處理 Telemetry Data。它可以接收不同格式的 Telemetry Data(Traces、Metics、Logs),再將它們匯出到不同的後端。雖然直接把資料送往特定的後端,如 Tempo 或 Jaeger,可能看似沒有問題,但這樣的架構會使生成的資訊依賴於特定的後端。例如,後端出現問題或需要更換時,就必須要修改程式的設定檔,或者需要對資料進行額外的處理時,也必須要修改程式碼才能達成。

引入 Collector 之後,就達到了依賴反轉的效果。Collector 作為一個介面,位於服務與後端之間,讓服務只需將資料送往 Collector。Collector 會處理資料後再送往後端,達到解耦的效果。此外,Collector 提供了多種的 Processor,能進行資料轉換、過濾、抽樣等處理,這些都透過設定檔來完成,無需修改程式碼或重啟服務,實現了動態調整的功能。

Pipeline

OpenTelemetry Collector 有 CoreContrib 兩個版本。Core 版本只提供最基本的功能,而 Contrib 版本則包含了各種額外的元件。例如,Routing Connector 可以依條件分派資料流向,而 Kafka Receiver 則可以從 Kafka 取得資料,這些都是在 Contrib 才提供的元件。所以在使用時,需注意所需的功能是否包含在 Core 版本內。如果不包含,則需要使用 Contrib 版本。

Concepts

Deployment

Collector 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部署方式,在官網中有介紹了各種部署方式的優缺點,詳細可以參考 Deployment。以下為簡單的整理與介紹:

Deployment
圖片來源:OpenTelemetry

  1. No Agent:直接將資料送往 Backend,不使用 Collector
    1. 優點:簡單、快速,架構單純。
    2. 缺點:服務與 Backend 之間耦合度高,若需調整資料處理方式,必須修改程式碼。
  2. Agent:將資料送往 Collector,Collector 再將資料送往 Backend
    1. 優點:能對資料進行額外處理,降低服務與 Backend 之間的耦合度,且不需修改程式碼。
    2. 缺點:增加了一個 Agent,提高了架構複雜度,服務擴展時也需考慮 Agent 的擴展。
  3. Gateway:將資料送往一個統一的 Gateway Collector,該 Gateway Collector 依規則分流至不同的 Collector,Collector 再將資料送往 Backend
    1. 優點:達成專注點分離,如同單體架構轉為微服務架構,不同的 Collector 可專注於不同功能,提高架構彈性。
    2. 缺點:增加了 Gateway Collector 和多個不同的 Collector,使得架構更為複雜。

增加 Collector 雖能大幅提升整體架構的彈性,但同時也提高了維運的複雜度與成本。因此,也需增加對應的監控與備援機制,以防 Collector 成為架構中的瓶頸或單點失敗點。

Configuration

OpenTelemetry Collector 的設定檔採用 YAML 格式,主要用於定義資料的處理流程(pipeline)以及 Collector 的設定。設定檔大致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用於宣告元件設定的 Section:包括 receiversprocessorsexportersconnectorsextensions。這些用於宣告元件與參數,需要透過 service Section 來啟用。
    1. Section 中的 Key 值即為該元件的類型,若有相同類型的元件,則可以在 Key 值後面加上 /[name] 來區分,例如:otlp/traceotlp/metrics 都是使用 otlp 這個類型的元件,但有不同的名字。
    2. 若設定中只有 Key,則表示該元件參數全部採用預設值。
    3. 元件的資訊可以在 opentelemetry-collectoropentelemetry-collector-contrib 兩個 Repository 中找到。元件 Readme 的 Distributions 若有標記 core 表示在 Core 版本中可以直接使用,若只有標記 contrib 則必須使用 Contrib 版本才能使用。
  2. 用於 Collector 設定的 Section:service,主要定義 Collector 的設定以及要執行的 pipeline。

在設定檔中的樣式與詳細說明如下:

receivers:
  # 宣告資料的來源元件,例如:接收 OTLP 格式的資料
  otlp:
    protocols:
      grpc:
      http:

processors:
  # 宣告資料的處理元件,例如:過濾符合條件的資料
  batch:

exporters:
  # 宣告資料的輸出元件,例如:將資料輸出至 Tempo
  otlp:
    endpoint: otelcol:4317

connectors:
  # 宣告資料的連接元件,它可以同時作為一個 Pipeline 的輸出與另一個 Pipeline 的來源,例如:將 A Pipeline 輸出的資料轉發至另一個 B Pipeline 的來源
  forward:

extensions:
  # 宣告有哪些 Collector 本身可以用的 Extension,與 Pipeline 無關,例如:Collector 的 health_check
  health_check:
  pprof:
  zpages:

service:
  # 實際定義 Collector 要啟用哪些功能以及 Pipeline 的 Section
  pipelines:
    # 透過前面定義的元件建立的 Pipeline
    traces: # 定義一個名為 traces 的 Pipeline,會從 receivers 接收資料後,經過 processors 處理,再輸出至 exporters
      receivers: [otlp]
      processors: [batch]
      exporters: [otlp]
  telemetry:
    # Collector 本身要揭露的 Telemetry Data
    metrics: # 揭露 Collector 的 Metrics 在 8888 Port
      level: detailed
      address: 0.0.0.0:8888
  extensions:
    # 引用前面宣告的 Extension,讓 Extension 實際生效
    - health_check
    - pprof
    - zpages

Receiver

既然都是 OpenTelemetry Collector,最常用的輸入資料格式即是 OTLP。OTLP Receiver 能夠接收 OTLP 格式的 Traces、Metrics 和 Logs。透過設定,可以開啟不同的 Protocol 來接收資料,如:gRPC、HTTP。

receivers:
  otlp:
    protocols:
      grpc: # 開啟 gRPC 預設為 0.0.0.0:4317
      http: # 開啟 HTTP 預設為 0.0.0.0:4318

針對不同 Protocol 有其他詳細的設定,例如 CORS、TLS,可以參考官方的 Advanced Configuration

Exporter

Collector 支援多種輸出方式,例如,透過 gRPC 以 OTLP 格式輸出至 Tempo 或 Jaeger 的 OTLP gRPC Exporter

exporters:
  otlp:
    endpoint: tempo:4317
    tls:
      insecure: true
  otlp/jaeger:
    endpoint: jaeger-collector:4317
    tls:
      insecure: true

可以看到,這裡宣告了兩個 OTLP Exporter:一個是輸出至 Tempo,另一個是輸出至 Jaeger。第一個直接命名為 otlp,第二個則是命名為 otlp/jaeger。如此便可區分不同的 Exporter,儘管它們實際上都使用了 otlp 這個類型的 Exporter。

Processor

在 Receiver 接收資料後,可以透過 Processor 進行加工,然後再透過 Exporter 進行輸出。加工的方式有多種,如過濾、轉換和抽樣等,詳細可以參考官方的 Processors。其中,官方強烈建議要啟用的是 Batch Processor

processors:
  batch:

Batch Processor 會先暫存收到的資料,當資料量達到一定數量或時間時,才會進行一次性的處理。這樣做可以減少資料傳輸次數,從而提高效能。

Service

Service Section 是用於實際定義 Collector 行為的部分,主要包含 pipelinesextensionstelemetry 三個部分。

Pipelines

首先來看 pipelines。前面提到的 receivers、processors 和 exporters 只是宣告我們預計要使用哪些元件,而真正的啟用和組合則是在 pipelines 中定義。例如,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處理 Trace 的 Pipeline,它從 otlp Receiver 接收資料後,經過 batch Processor 處理,再輸出至 otlp Exporter:

service:
  pipelines:
    traces:
      receivers: [otlp]
      processors: [batch]
      exporters: [otlp]

Basic Pipeline
Pipeline 流程圖

通過上述設定,我們才實際建立了一個會被執行的資料處理流程。在每個 Pipeline 中的 receiversprocessorsexporters 定義了要使用的元件,三者都可以同時使用多個元件,但要注意 processors 有多個時其順序會影響到資料的處理順序。

Pipeline 也有類型的區別,分為 tracesmetricslogs,分別對應處理不同類型的資料,這裡我們定義的是 traces,該 Pipeline 只會處理 Traces 資料。與元件一樣,Pipeline 也可以取名,一樣是在 Key 後面加上 /[name] 來區分,例如:traces/jaegertraces/tempo,這樣就可以區分不同的 Pipeline。

Extensions

Extensions 主要用於啟用 Collector 本身的擴充功能,如 health_check、pprof 和 zpages 等。這些 Extensions 需要在 extensions Section 中先行宣告,然後再在 service Section 中啟用。例如:啟用 health_check Extension:

service:
  extensions:
    - health_check

完整的 Extensions 清單可參考 Core Repo 的 extension 與 Contrib Repo 的 extension

Telemetry

為了監控和確保 Collector 服務運行正常,Collector 可以揭露其自身的 Telemetry Data,以供外部服務監控。目前可以提供 Logs 與 Traces 兩種資訊,例如揭露 Metrics:

service:
  telemetry:
    metrics:
      level: detailed
      address: 0.0.0.0:8888

Connector

瞭解了 Pipeline 之後,我們來看看 Connector。Connector 可以作為一個 Pipeline 的輸出,再成為另一個 Pipeline 的輸入,它就像是不同 Pipeline 之間的橋樑。例如,Forward Connector 可以達成轉到轉發跟匯流的效果:

receivers:
  foo/blue:
  foo/green:
processors:
  attributes/blue:
  attributes/green:
  batch:
exporters:
  bar:
connectors:
  forward:
service:
  pipelines:
    logs/blue:
      receivers: [foo/blue]
      processors: [attributes/blue]
      exporters: [forward]
    logs/green:
      receivers: [foo/green]
      processors: [attributes/green]
      exporters: [forward]
    logs:
      receivers: [forward]
      processors: [batch]
      exporters: [bar]

Connector
Pipeline 流程圖

完整的 Connector 清單可參考 Core Repo 的 connector 與 Contrib Repo 的 connector

Lab

範例程式碼:22-otel-collector

Quick Start

  1. 啟動所有服務

    docker-compose up -d
    
  2. 檢視服務

    1. FastAPI App

      1. app-a: http://localhost:8000
      2. app-b: http://localhost:8001
      3. app-c: http://localhost:8002
    2. Grafana: http://localhost:3000,登入帳號密碼為 admin/admin

      1. 點擊左上 Menu > Explore,左上 Data Source 選擇 Tempo,即可看到 Traces 資料

      2. 透過瀏覽器對 application 的 /chain 發送 Request,可以在 Trace 資訊中看到 app-aapp-bapp-c 互相呼叫的順序

        1. app-a: http://localhost:8000/chain
        2. app-b: http://localhost:8001/chain
        3. app-c: http://localhost:8002/chain
      3. 或是使用 k6 發送 Request

        k6 run --vus 1 --duration 300s k6-script.js
        
    3. Prometheus: http://localhost:9090

      1. 搜尋 {job="otel-collector"} ,可以看到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揭露的 Metrics
  3. 關閉所有服務

    docker-compose down
    

Goals

  1. 建立 FastAPI App(app-a、app-b、app-c),透過 OpenTelemetry Automatic Instrumentation 產生與收集 Traces,並發送至 OpenTelemetry Collector
  2. 建立 OpenTelemetry Collector
    1. 接收 Traces 資料,經過處理後發送至 Tempo
    2. 揭露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的 Metrics 在 8888 port,供 Prometheus 收集
  3. 建立 Tempo,接收 Traces 資料
  4. 建立 Prometheus,收集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的 Metrics
  5. 建立 Grafana,查詢 Tempo 顯示 Traces 資料

小結

從上文我們可以明顯看出,OpenTelemetry Collector 在架構設計上與之前介紹過的 Fluent Bit 和 Vector 高度相似。它們基本上都遵循 「Input -> Processor -> Output」 的工作流程,因為本質上,這些工具都是擔任 Pipeline 的角色。雖然各家都開始著重於能同時處理 Metrics、Traces 和 Logs,但各自仍有其專精領域。像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在 Trace 的處理上是最強的,而且其 Input 主要以 OTLP 為主。相對地,Fluent Bit 和 Vector 則支援更多不同類型的 Input,並且偏向於處理 Log。

目前選擇這類工具時,建議還是要盡可能選擇各自專精的領域,因為多數工具在非專精領域的功能大多還在 Beta 階段。等這些工具日後成熟,可以再考慮是否需要切換統一使用一個,比較理想的方式是,優先選擇使用主流的格式,例如 OTLP 和 Prometheus。這樣在未來即使要更換工具,也不必擔心沒有合適的 Input 和 Output。

至此我們以經介紹完 Metrics、Logs、Traces 的生成、收集、儲存、使用四個階段,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應用篇,介紹如何搭配使用這些 Observability Signals 發揮出綜效。

參考資料

  1. OpenTelemetry Collector
  2. Difference between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and OpenTelemetry Collector Contrib
  3. What are Connectors in OpenTelemetry?

上一篇
Jaeger - 系統軌跡,無所遁形
下一篇
Observability Signal Correlation — 三劍合一,發揮綜效
系列文
時光之鏡:透視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 Observability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